其实欣赏宋代官窑瓷器,远不止于欣赏一件古代器物,更是一场与最高阶的审美哲学、工艺精神和历史沉淀的对话。看懂它,就能感受到其跨越时空的魅力。官窑瓷器是宋代美学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,尤其是“道法自然”、“天人合一”哲学思想的终极体现,崇尚古玉的温润含蓄之美。
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,在历史上曾经被誉为“天下第一窑”。相较于汝窑的昙花一现,官窑从创到终时间要长的多。它是自汝窑之后,青瓷器走向的另一座巅峰,其名气远远超过人们的认知。所谓的官窑,无非就是以皇家名义,派官员到地方窑口督办烧制,对烧制的器物要求更高、更精美。因此,从宋代开始,皇家宫廷向民间窑口订烧官窑用瓷。到了明清两朝,开设御窑厂,由朝廷派督陶官到景德镇督窑烧瓷。
展开剩余78%宋官窑瓷器胎体较薄,呈紫褐铁色,釉层肥润,有 “厚釉薄胎” 之说,釉色多见淡雅的粉青色和米黄色,底足露胎,同样具有 “紫口铁足” 特征。其器型丰富多样,除仿青铜古器外,还有各式洗、瓶、壶、炉、盘、碗等。宋官窑瓷器以釉色见长,极少施加纹饰,追求釉色的纯净与变化。釉色以粉青为主,还有天青、米黄、油灰等色泽,釉面常带有自然形成的开片纹理。
而极具特色的开片本是由于釉与胎的收缩率不同,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釉裂而胎不裂的现象,却被古代工匠巧妙利用,转化为一种自然生动的装饰效果,增添了瓷器的艺术韵味。宋官窑瓷器的极简风格,凸显了釉色的纯净与高雅,宛如一位身着素衣的君子,内敛而不张扬,含蓄中透露出深远的意境,这与宋代文人崇尚自然、追求内心宁静的审美情趣相契合,也反映出南宋时期文化艺术的独特气质。也正是因为这份珍贵,宋代以后便一直受人追捧,仿制技术登峰造极,在鉴别时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:
1. 看胎釉与色泽:
真品釉光温润,呈酥油光感,光泽深沉内敛,绝无刺目的浮光(“贼光”)。主要以粉青、月白、天青、灰青等青色系为主。釉层肥厚莹润,如脂似玉,带有强烈的乳浊感(失透感),质感温润,绝非普通玻璃釉的透亮。积釉处甚至如堆脂,手感上抚之如绢。仿品釉色常过于均匀或过于艳丽,缺乏古韵。新仿品釉光要么过于明亮刺眼,要么为做旧而失光、哑光,显得死板。
2. 辨开片:
开片是官窑最标志性的特征之一,乃坯体与釉在冷却过程中因收缩率不同而产生的天然裂纹。官窑工匠巧妙地将这种本属于“缺陷”的现象转化为一种自然天成的装饰。开片纹理大小、深浅不一,常见的有冰裂纹、蟹爪纹、百圾碎等,金丝铁线(黑色大开片与黄色细开片交织)也是其常见特征。这些开片在岁月流逝中,受到尘埃、汗液的沁染,线条愈发清晰,古雅深沉。真品的开片是自然形成的,纹路流畅,深浅不一。年代久远,开片内多有土沁或使用留下的沁色,线条清晰自然。而仿品的开片多为人工化学药水浸泡或高温冷却时急冷急热形成,纹路生硬、呆板,沁色漂浮,或过于均匀,显得不自然。
3. 察“紫口铁足”:
紫口因釉质肥厚,在器物的口沿处釉层较薄,隐约露出灰紫色的胎骨,形成一圈“紫口”。铁足因器底足部通常无釉,露胎处因含铁元素经二次氧化呈铁褐色,称为“铁足”。真品的“紫口”是自然形成的薄釉效果,过渡自然;“铁足”的胎色深沉,老旧感十足。仿品的“紫口”常是人工涂抹紫金土,颜色突兀;“铁足”则多用墨水、墨汁或鞋油等涂抹做旧,颜色浮于表面,擦拭易掉色,且无老旧感。
4. 识落款:
官窑器底足修饰工艺精湛,但露胎处老旧自然。真品通常无款识,而后世(特别是清代)仿官窑瓷器常书“大清雍正年制”等官窑款。
总结而言,鉴定宋代官窑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长期的眼力修炼。除了上述要点,还需考虑其传承有序性、科技检测(如成分分析)等。最核心的是领悟其内在的 “神韵”——那种历经千年沉淀而来的宁静、典雅、淳朴与厚重之气,是现代仿品难以企及的境界。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,遇到声称是“宋官窑”的器物,务必保持警惕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,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是最为稳妥的途径。
发布于:广东省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